遙想。家

今年喀什米爾的冬天創下30年來最低溫,連達爾湖的湖面都結冰了,可以在湖上面走來走去,還有人玩起冰上曲棍球,船也得要破冰才能緩慢前進,真可惜無法親身經歷難得一見的壯觀場景,但想想,要撐過如此寒冷的環境是很辛苦的,還是隔著螢幕遙想就好,總多一份美感。目前我倆預計4月回喀什米爾,已經買好機票從香港轉機到德里,但實際上會不會起飛也還不確定,無論如何,也該回去了,目前疫情似乎還看不到盡頭,但生活總是要繼續往前,與病毒共存已經變成後疫情時期全人類的共生模式,等不到結束的一天,就只能積極去面對了。

山區的孩子 Mountain kids

Naranag

喀什米爾山區的小孩,不管男女孩,在家都一定會幫忙媽媽做家事,雖然自己已經很習慣這樣的場景,但乍看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拿著掃把認真地清掃家門口的畫面,頓時還是讓人驚訝!我沒有拍下當下的畫面,除了不忍,還夾雜了矛盾情緒。

Naranag

有人問我,那台灣的小孩不做家事嗎? 只能說,在台灣,小孩會不會幫忙就要看父母的教養方式。如果大一點了,多少會幫忙,但感覺跟這裡是不一樣的,這裡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種傳承,因為家事對女性來說,是未來長大成人以及結婚後最重要的工作。身為女性,我百味雜陳,但,生活,無論何方,無論原始和先進,是不可比較,不可評斷的。

成長的搖籃Baby in the Cradle

兩個月的新生兒和他的新床。在喀什米爾看不到任何多功能嬰兒車和床、沒有育嬰守則、沒有益智玩具……。在這裡,的確物質誘惑少,小孩與環境為伍,一切從簡;住在山邊就跟羊群馬兒為伴,住水上就戲水游泳。比起在現代都會成長下的小孩,這裡的孩子更接近福。

送牛奶的女孩 Deliver Milk

每次在喀什米爾看到像這樣的小孩,我腦袋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是: 不上學了嗎? 接下來第二個想法是: 那你以後就這樣了嗎? 教育非常重要,教育能改變未來,但如果大環境無法帶給父母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相信教育一定能為未來的生活帶來改變的話,當小孩說不想上學,想幫忙家計的時候,父母為什麼不說不呢?

圖: 帕哈甘Pahalgam山上,跟著媽媽送牛奶的女孩

放學後 Kids after school

喀什米爾的小孩放學後做什麼?一樣,他們也跑補習班作課後輔導,除了加強一般課業,古蘭經的學習是不可少的;聽說,要真正理解並讀完這部經典,要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