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米爾因為生病的關係,一個人無法走太遠,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待在船屋,出門要不是去看醫生,要不就在斯里那加的達爾湖附近活動。不過也因為這樣,我反而有機會深入體驗當地人的生活,了解屬於伊斯蘭世界的喀什米爾,這塊不管在種族、歷史文化與宗教皆迥異於印度的土地。
從16歲就開始當起登山嚮導的船屋爸爸,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帶隊記錄顯赫,連英國的將軍都曾經是他的客人。幾乎每天,船屋爸爸都會在吃飯喝茶時跟我聊上幾句。他跟我說了很多故事。

他說百分之七十的喀什米爾人靠觀光維生,喀什米爾的美—豐饒的群山河流、壯闊的高原,以及純樸的風土民情原本吸引了無數愛好戶外運動的歐美觀光客前來朝聖,但後來為時多年的印巴戰爭卻讓人稱天堂的喀什米爾頓成地獄,從此被視為高危險地帶,沒有人敢再踏進來,於是百業蕭條,老百姓的生活陷入絕境。戰爭戒嚴期間,每天只開放一個小時採買日常用品,大人不敢讓小孩上學,婦女更不敢出門,很多女孩被軍人擄走從此人間蒸發。直到現在,戰爭早已結束多年,觀光業復甦,但光景已不如前,很多外國人對於喀什米爾還是卻步,來客幾乎是印度人。
我在這裡絲毫感受不到戰爭留下的痕跡,也無法想像戰亂時的景況,彈藥的砲隆聲早已埋沒在穆斯林每日五次的禱文裡,無蹤無息;宜人的氣候、純樸善良的民情以及如詩畫的風景才是人稱天堂的喀什米爾該保有的原貌吧!
註:喀什米爾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掙脫英國殖民統治後,戰火未歇反而持續燃燒,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為爭奪這塊土地而前後發生過三次印巴戰爭。



